要做好“连接器”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还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备的数字工具”同时我更要做好“生态共建者”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接下来。激发每个参与者进行数字创新,与各行各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数字生态共同体”!
上面这段话,昨天腾讯官方微信推送的马化腾公开信:《助力实体产业生长出更多世界冠军》中的内容。
前段时间,腾讯被媒体热议的六大事业群重组,正是保管原有的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企业发展事业群CDG,基础上,整合成立为两个新的事业群: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官方的解释中,CSIG将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平安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今天我别的不谈,就谈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这一新成立的ToB业务中,腾讯云这一核心部分。
信息来源:
Choic金融终端上面这张图,腾讯云在这三年来合作的上市公司情况(由于局部合作是和腾讯母公司直接签约,因此以上信息只能反应局部情况)显而易见,2018年腾讯云在ToB业务上花了大力气,签约公司有13家。要知道,2016年到2017年总共也才4家而已。合作主要涉及以下领域:从企业数量上看,医疗是其中较为活跃的一个领域,主要涉及医药流通(九州通)医疗信息化(东华软件)等。值得一提的2018年6月,腾讯宣布对东华诚信注资12.66亿元,持有东华软件5%股份,这一点,可以看做是双方合作的背景之一。分析东华软件的合作模式可以看出,流量和资源成为了整个合作的基础。流量端:东华医为和深圳腾讯及其子公司通过东华医为在B端(医疗机构)G端(卫健委、医保局)资源与腾讯在C端巨大的流量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实现能力互补。
资源端:东华医为在医院、公卫、医保、健康管理等应用经验与腾讯的云计算、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能力相融合,实现技术互用。具体而言,东华医为联合腾讯提出“一链三云”战略:以健康链为桥梁,连接卫生云(面向 G端卫健委和医保局)医疗云(面向 B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健康云(面向 C端患者)内的三朵云。
同时,双方共同将“一链三云”战略落地为健康链应用联盟及六大解决方案,方案分别是区域医疗联合解决方案、医疗平安联合解决方案、医联云联合解决方案、智慧医院联合解决方案、云HIS联合解决方案及互联网+医疗健康联合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模式里,腾讯云究竟能提供哪些技术支持?动脉网在查阅了腾讯云的官方资料后,发现主要由智慧医疗云、智慧就医等服务组成。其中智慧就医服务包括的内容如下:另外,动脉网还了解到腾讯云的医疗大健康解决方案,其实是整合了腾讯云、微信、觅影、视频、支付等产品以及合作伙伴的产品服务,所形成的全行业、全流程的医疗大健康解决方案。
因此腾讯觅影、微信支付等都可以算作腾讯云医疗服务的补充。综合以上信息,基本上可以梳理出一条腾讯的医疗行业逻辑框架:整个逻辑的问题在于,无论是腾讯直接入股,还是现有的技术服务合作,都难以改变医疗行业数据“连而不接”现状。动脉网认为,头部企业要想深入和掌控一个行业,就理应成为整个行业的数据中心。以腾讯、阿里为例,腾讯是社交行业毫无疑问的数据中心,阿里则是电商行业的数据中心。那么在医疗行业呢,似乎现阶段还处于空缺的位置。以最具代表性的医院为例,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多,各类“烟囱工程”让信息孤岛成为了常态。医院管理层为了将这些“烟囱”整合,于是发生了蜘蛛网”式的接口。
发展到最后,医院往往被信息化厂商所绑架,集成平台的对接过程中,有的开发商倒闭了有的厂商不愿意开放自己的接口,而有能力开发接口引擎的厂商,则是漫天要价…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这两年国家卫健委一直再通过政府要求医院实现互联互通,例如2017年公布的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医院)信息互联互通规范化幼稚度测评方案(2017年版)其中,涉及到最核心的技术便是集成平台。原因在于,集成平台采用了HL7HealthLevel7接口为标准,这是一种成熟的并被国际上绝大多数医疗信息开发商和医院所承认的医疗电子信息交换规范。集成平台规范了医疗信息管理格式,实现各个子系统、各类软件的数据共享,使各医疗信息系统间信息交换变得畅通无阻,达成医疗数据的跨平台应用,多角度、全方位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准确的快捷的临床诊疗信息。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整个互联互通项目于2014年2月启动,10月完成主要业务系统接入服务总线,12月构建完成数据中心,基于平台的应用陆续上线。平台建设总体情况:服务总线方面以HL7为交互标准,接入22家异构系统,每日消息量在15-20万之间;数据中心方面采用数据实时同步技术结合ETL技术,实现数据中心数据的实时采集及规范化转换;平台应用建设方面基于数据中心、建立个人门户、病人集成视图、病历综合浏览器、闭环信息展示、决策支持系统、掌上医院等应用,同时注重运维管理,建立运维管理门户、实时监控系统等应用。然而,集成平台建设往往价格高贵,以中国政府推销网的招标数据为例,集成平台在国内的平均单价约为540万元。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招标网因此,绝大部分医院因为资金问题,因此互联互通只在少数三甲医院落实较好。回到腾讯云的话题,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还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备的数字工具”马老板这句话的意义,其实也正好可以反映出目前腾讯云需要强化的一点,那便是数据中台。要解释数据中台的理念,阿里云可能是最好的例子。集成平台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连接了医院内所有的信息化子系统,相当于整个信息化网络的神经中枢,解决了实时数据的交互问题。而阿里云数据中台更像是一个数据仓库,将院内的所有信息系统的数据沉淀到数据中台。数据中台通过标准的数据集成、数据开发、数据运维、质量管理、数据平安及数据交换服务,让所有数据的来源和使用都清晰明确。平台对接相关算法资源,支持在数据管理和应用时调用算法能力,例如医学文本 NLP协助病历的后结构化,关注数据及指标变化建立预测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建立调度引擎。数据中台和 CDR临床数据中心还不太一样。CDR平台的数据主要存储的临床医疗数据,而数据中台存储了医院的全部数据,包括手术开展时间、完成时间、物资数据等偏运营的数据也会全部整合到平台内。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形成了垂直领域的数据中心,如何打通这些数据并且以统一的规范进行建设,以达到技术降本、应用提效、业务赋能的目标,众多医院面临的问题。阿里提出的数据中台模式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生,并通过实践形成了统一全域数据体系。虽然阿里的数据中台尚未在国内医院还处于验证阶段,但它所带来的数据管理理念,能够应用到各个行业中。腾讯云如果真的要实现马老板公开信中所言,应该尽快研发出自己的数据中台产品。
明确了数据中心的重要性,动脉网大胆判断,腾讯未来的投资将会以医疗核心数据展开。特别是那些能够获取到医院临床数据的公司,或将成为腾讯投资的核心标的原因在于,腾讯需要通过它渠道获取到最有价值的医疗数据,而医疗信息化、医疗大数据的相关企业,除了需要腾讯资本上的支撑,也需要腾讯云这种底层技术平台的支撑。这点,可以类比京东与腾讯之间的关系。腾讯只对少数企业开放了C端引流,京东便是其中之一。其中用户的消费数据,可以看作是两者合作的关键因素。同样的B端合作上,数据中台、集成平台都应该扮演工具的角色,资本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腾讯能够借助腾讯云“啃下”医疗这块“硬骨头”将模式复制到前文提到金融、政务、文化、教育等行业,绝非难事。从“连而不接”实现底层的数据连接,腾讯如果一旦实现了这一点,想必其连接器的角色,也将进一步升级。生态共建者”可能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用资本和数据掌控整个行业,或才是醉翁之意。